0 1分钟 1 月

小行星时常造访地球,人类时刻关注着小行星的存在。美国宇航局宣布的小行星探测器“OSIRIS-REX”在小行星贝努附近飞行的效果图。新华社报道称,中国科学家近日宣布,我国计划与小行星相撞。这不是一部科幻电影,而是测试小行星防御解决方案可行性的任务。小行星有时会以“不速之客”的身份造访地球,人类对小行星始终保持警惕。小行星到底是什么?小行星撞击地球时发生了什么大事件?如何科学地“关心真相”?木星“暴食”带来的影响 近日,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深空地球探测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科学家吴伟仁院士在题为“学术界”的系列讲座中,向公众通报了我国计划撞击小行星的任务。具体来说,该任务旨在验证动能碰撞的可行性,通过与距离地球约1000万公里的小天体相撞,产生每秒3至5厘米的速度增加,并改变原来的轨道,验证100年内不存在与地球相撞的风险。我们浩瀚的太阳系不仅有八颗绕太阳运行的行星,还有数千万颗行星。 在不同轨道上运行的小行星。它们通常在太阳系内不断运行。有些小行星的轨道靠近地球,被称为近地小行星。作为太阳系中最危险的天体之一,近地类固醇与地球相撞的可能性极低,但其破坏力却是巨大的。科学界普遍认为是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相撞 6600万年前的地球,消灭了世界上约75%的生物物种,包括恐龙。为什么小行星会与地球相撞?绕太阳系运行的小行星不仅受到太阳引力的影响,还受到木星、土星、火星、地球、金星等太阳系行星引力的影响。木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其质量是太阳系其他七颗行星质量总和的2.5倍。因此,木星的引力对小行星的轨道演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小行星主要分布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有科学家认为,这里一定有一颗行星,但巨大的木星太“贪婪”,吸收了太多的物质,所以新的行星无法形成。相反,有一条密集分布的岩石小行星带。撞击坑直径达100公里。在人类一生中,小行星灾难性撞击地球的概率为极低,但在数千万甚至数十亿年的跨度内,这种可能性始终存在。地球历史上发生过哪些令人兴奋的小行星碰撞?据中科院官方账号“中科院之声”报道,多次小行星碰撞在地球表面留下了无数撞击坑,深刻塑造了地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甚至造成了不同规模的生物灭绝。例如希克苏鲁伯事件。 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与北美墨西哥湾的丝兰相撞。希克苏鲁伯撞击坑直径约180公里,形成于坦桑尼亚半岛的浅水区。科学家估计,这次撞击最终消灭了世界上约 75% 的生物,其中包括恐龙。统治地球一亿六千万年的爬行类恐龙ars,已经从地面舞台退休了。哺乳动物逐渐成为地球的统治者,并演化成今天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离我们最近的令人震惊的事件是车里雅宾斯克事件。 2013年2月15日上午,一颗直径约20米的小行星以每秒约18公里的速度与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地区相撞。这是21世纪最大规模的小行星撞击。这颗小行星在约30公里的高度爆炸,相当于约30枚广岛型原子弹。爆炸时的光线超过了太阳。大约两分钟后,产生的冲击波到达地面,震碎了大约 3,000 户房屋的窗户。这也是人类首次留下大量图像数据的小行星撞击。通古斯大爆炸也发生在俄罗斯。这件事发生在 1908 年 6 月 30 日早上,发生在西伯利亚的通古斯河上。这是一个这也是过去200年来地球经历的最令人震惊的事件。小行星爆炸的威力相当于约1000枚广岛型原子弹。爆炸产生的冲击波烧毁或砍倒了215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超过8000万棵树。事发后的几天里,亚洲和欧洲的夜空都发生了变化,被染成暗红色。飞机的撞击导致轨迹发生变化。如果小行星撞击地球,人类应该采取什么策略?科学家们设计了几种方法。比如有用飞机拖曳物体等方法,但对于大的小行星却无能为力。另一个例子是利用激光进行小行星消融,但这项技术尚未开发出来。另一种方法是利用重力将小行星慢慢拉入并改变其轨道,但这需要更长的警告时间。目前技术最成熟可行的方法是动能冲击,即利用一架飞机撞击小行星而不直接摧毁它(目前不存在这种能力)。相反,只需施加外力,使其稍微远离有威胁的轨道,到达地球,这样该物体的重力就可以帮助它避免与地球相撞。 2022年9月底,在太空中长途旅行了308天的美国宇航局布玛号飞船成功与小行星相撞,这表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成功执行了“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通过碰撞超高速探测器成功使小行星轨道发生偏转。与小行星。当时,科学家为这次实验选择的航天器目标是对地球不构成威胁的双星系统。做出这个决定是为了防止人类自毁,因为无论实验物体如何与地球相撞,它都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撞击地球。接下来的几百年,并阻止我们引导一颗原本无害的小行星前往地球。中国计划于2030年左右开展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将采用“伴随+碰撞+拖拽”的模式,对目标小行星进行动能撞击并评估撞击效果。根据这个概念,科学家们将向距地球约 1000 万公里以内的小天体发射导弹。动能撞击器利用动能来改变小天体的原始轨道。该项目可以将小行星的轨道改变3到5厘米,以防止它在至少几十年到100年内再次撞击地球。也有成功预警的例子。那么是否有可能对小行星逼近发出预警呢?事实上,小行星监测在世界各国已经发展多年。这已经成为一个传统项目。 humanAD 现在已经 d发展了分析和预测小行星撞击风险的能力,许多国家建立了小行星监测系统。通过地面光学望远镜,人类可以探测和跟踪危险的小行星,预测撞击时间、撞击点和损害程度,并采取有效的清除方法,将风险降到最低。迄今为止,人类已成功发出 11 次小行星逼近警告,而且已知时间误差很小。 2008年,人类首次准确预测小行星将撞击地球。当年10月6日,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和NASA宣布,10月7日格林威治标准时间2点46分,一颗编号为2008TC3的小行星将从苏丹北部进入地球大气层并燃烧。其他观察结果显示,预计撞击时间与实际撞击时间仅为 15 秒。上一次成功预警发生在2024年12月4日,中国科学院紫山天文台成功预警警告称一颗直径约0.75至1米的小行星撞击云南省姚安市。吴伟伦学者认为,小行星撞击是全人类面临的潜在威胁。但随着探测和防御能力的提高,与小行星“近距离接触”不仅可以避免危险,还能促进小行星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望开启更大程度利用太空资源的可能性。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