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土地上诞生的文明,也是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数百年来,随着中华文明与外来文明互学互鉴的不断扩大,外界逐渐形成了系统了解中国的专业学术体系。通过“国学”这一学术窗口,中国知识和文化正在向世界各地大规模传播。如今,中国快速发展,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不断深化,国学的全球价值越来越明显。 2025年10月14日,两年一度的世界中国研究大会再次开幕。近500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和外国人齐聚黄浦江畔。作为一个汇聚高水平学术平台中国研究来自世界各地,世界中国会议希望传达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构建开放包容的全球中国研究学术共同体,促进国际社会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全面概述 西方的中国传统研究长期关注中国古代文学、哲学和历史。怀着对东方文明的好奇和仰慕,学者们试图破译中华文明古老而神秘的密码。今天的中国学研究已经从欧美传统的中国研究中心扩展到世界各地的大学和文化机构。世界各国学者运用各种社会科学方法解读与中国相关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治理、国际化等各种问题。国家关系,解读古代文明新形态。从汉学到汉学的发展变化,再次表明,传统中国和现代中国从来都不是割裂、对立的,而是继承和发展的。从“民是立国之本”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到“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从“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到“清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从追求“天下大同”的价值追求到“命运共同体”的愿景。 “人类的未来”,这个美好愿景生动地诠释了中华文明的演进是有机的,一切都是新的。中国的现代化是在传统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基础上走的一条历史深度和时代活力相结合的新道路。面向未来的中国学我们应该更加积极地把传统与现代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描绘中华文明的整体图景,需要以更加整体、全面、深刻的视角和方法来认识和阐释中国如何回归本源、创新发展,寻求适合自身特点的现代化进程,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启示。问题与方法:用汉语实践回答当时的问题。长期以来,在地区之外生产有关中国的知识一直涉及对中国进行评价和批评,或者将其视为西方的“欲望和表达”。针对这种情况,日本学者沟口雄三曾提出“作为方法的中国”,提出基于本土经验、历史逻辑和思维方式来真正认识中国,并从中汲取“方法论”资源,丰富和提高对中国的认知。世界各种文明的框架。面对当今许多全球性挑战,越来越多的中国研究人员正在将这一关于发展问题的共识付诸实践。比如,在全球减贫激励不足的情况下,中国的精准扶贫战略使近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提前十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针对工业文明与生态保护矛盾的现代困境,中国按照“清溪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指导方针,整合“山、河、林、田、湖、草、沙”。将“全球治理”纳入发展规划将为中国在环境和经济方面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的解决方案。针对全球治理体系不平衡的问题,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将“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转化为具体的合作实践,打破了传统地缘政治的“零和博弈”思维,为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注入了新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中国学研究的使命就是从理论上提炼中国的经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理念。了解中国发展的方式方法,用中国实践更好回应时代问题。经典与田野,越来越贴近中国现实 如果说经典是文明的记忆,那么田野就是文明的心跳。埋藏在过去中很容易陷入“想象的神话”。如果脱离实际情况,就会陷入“表面解读”。这让我想起两位哈佛大学教授与中国的学术关系。其中一位是傅高爱教授。 20世纪80年代,他在广东省停留了7个多月,走访了广东100多个地市中的70多个地市。第一本外国学者全面研究和报道中国改革的著作《向前一步:改革广东》就是在这样扎实的田野调查中诞生的。这也为他后来的代表作《邓小平时代》奠定了基础。另一个人就是裴一力教授。她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获准来华进行田野调查的外国学者之一。 20世纪80年代,他在中国皖北农村地区进行实地考察。随后,他根据上海社会科学院提供的有关上海工人运动的详细第一手资料进行了研究。他关于城市工人运动的学术著作享誉世界。学习中国“感觉他说:“中国的研究必须扎根于中国领域,只有将文献研究与田野研究相结合,才能感受一个真正立体、完整的中国,才能有深度、有温度地讲述一个中国故事。反思与对话:文明互鉴的学术桥梁。学术研究就像一张挂毯,以反思为经,以对话为纬,只有经纬交织,才能讲出一个有深度、有温度的中国故事。” 编织出一幅丰富多彩的知识风景。国学的发展也是如此。从法国汉学家王德美用数十年的时间审视儒家经典和古代政治文本来探究中国礼制文明的起源,到美国学者本杰明·施瓦茨用十几年的时间撰写《中国古代思想世界》,许多学术典范都表明,深厚的学术只有通过长期的冥想才能积累起来。在同时,对话、比较和反思也是寻求真理的学术方法。例如,被誉为“中国社会研究奠基人”的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就采取了“休克反应”的方法。这一理论虽然为他带来了巨大的知名度,但也招致了不少批评。信仰阿班克的弟子柯文等人还提出了“中国中心观”、“发现中国历史”等学术主张,强调更加关注近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内在原因和需要。即使面对学术争议,费正清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开放和包容,甚至还帮助柯文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通过平等对话,交流思想,构建健康创新的学术生态。这就是诗中所说的:“听歌,寻友声”。我相信思想热情和学术交流基因此次会议的召开,不仅让中国智慧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新思路,也让世界文明丰富中国的学术文化视野。通过汉学这个学术桥梁,不同文明可以更好地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作者刘柳为中国外文出版局世界与现代中国研究所区域与民族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